春秋战国这段久远的历史常被合称为两大时期,其分界点通常被定在公元前453年左右。原因在于韩、赵、魏三大家族在那一年联手击败智氏,随即瓜分晋国,形成了新的力量格局,被后世视为春秋向战国过渡的重要标志。这一分野不仅标注了诸侯国格局的剧变股票配资门户论坛,也揭示了战争与并吞在中原地区的持续性与深刻性。
春秋时期,通常简称“春秋”,大致界定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历史阶段,属于东周的中期。此时周王的国政权威明显减弱,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愈发激烈,纷纷崛起成为争霸的核心力量。齐、晋、宋、秦、楚等国先后称霸中原,形成了一个以强国并起为特征的时代格局。史家常以“春秋五霸”来概括其中的霸主群体,虽有不同说法:最广为接受的一组为齐桓公、晋文公、宋襄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;另一种说法则将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也列为五霸之一,强调区域性争霸的广泛性与多元性。
战国时期,简称“战国”,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之间的历史阶段。这一时期是东周晚期直至秦国统一中原前的长期混战阶段,各国为求强盛而不断征伐,逐步削弱周王室的实际影响力,直至形成七国并立的格局。七雄通常指燕、赵、魏、韩、楚、秦、齐这七个国力最强盛的诸侯国,虽在周边还有宋、卫等国,但它们的国力远不及七雄,常处于夹缝求生、被逐步消亡的命运之中。周王室名义上仍被视为天下共主,但其实已日益名存实亡,诸侯之间的战争与兼并成为常态。
展开剩余62%关于“春秋战国”这一称谓的由来,并非随意取名,而是有确凿的史书依据。“春秋”之名来自孔子修订的《春秋》一书,这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时间区间大致从鲁隐公元年(前722年)到鲁哀公十四年(前481年),共二百四十二年。后世学者为了方便,通常将东周立国起点定在周平王元年(前770年),止于周敬王四十三年(前477年)或四十四年(前476年)。也有学者据《左传》记载或三家灭智、三家分晋等事件,将时间段延伸至前468年、前453年或前403年等节点,以此设定春秋时期的具体边界。
“战国”一名则来自西汉刘向所辑注的《战国策》一书。其史学意义在于指称公元前453年之后的长时期争霸与战争格局演变,即从春秋末期的持续变动发展到战国七雄并立、直至秦国最终统一中原的过程。七雄的格局在这一阶段逐渐成型,燕、赵、魏、韩、楚、秦、齐各自崛起为强国,周王室虽名义上仍在,实际权力则日益衰落。除了七雄,诸侯中仍有宋、卫等国,但它们的存在价值与影响力相对有限,最终都被七雄所吞并,天下再度统一在秦之手中。
总的来说,春秋战国这一名称,正是依据孔子所编撰的《春秋》与刘向注解的《战国策》这两部核心史书而得来的。如果当初孔子取名时使用“秋冬”或“夏冬”等别称,历史的称谓模式或许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走向。如今的称呼既承载着史书的记载传统,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持续数百年的政治与军事变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